DIY元宵灯笼、手作汤圆……传统民俗,小鹿er 不在话下
来源:原创 人气:11866 时间:2023-02-05
今天是元宵节
又称上元节、小正月、元夕或灯节
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
时间为每年农历正月十五
正月是农历的元月
古人称“夜”为“宵”
正月十五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
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
元宵习俗
赏花灯
“汉家祭祀太一,以昏时祀到明。”
——《史记·乐书》
元宵赏灯始于东汉明帝时期。
明帝提倡佛教,听闻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观佛舍利、“燃灯敬佛”的做法,于是便命这一天夜晚在皇宫和寺庙里点灯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挂灯。
放灯习俗,在唐代发展成为盛况空前的灯市。当晚,皇帝从深宫中走出,与民同乐。中唐以后,元宵节发展成为全民性的狂欢节,青年男女以此作为寻觅伴侣的良机。宋代,元宵灯会在规模和灯饰的奇幻精美上都超越了唐代,且活动更为民间化,民族特色更强。
舞龙灯
元宵之夜,“以草缚成龙,用青幕遮草上,密置灯烛万盏,望之蜿蜒,如双龙飞走之状”。
——宋·吴自牧《梦粱录》
中华民族崇尚龙。
耍龙灯,也称舞龙灯或龙舞,起源可以追溯至上古。传说黄帝时期,名为《清角》的大型歌舞中出现过由人扮演的龙头鸟身的形象,其后又编排了六条蛟龙互相穿插的舞蹈场面。
在古人的心目中,龙具有呼风唤雨、消灾除疫的功能。农人希冀得到龙的庇佑,因此形成了在祭祀时舞龙和在元宵节舞龙灯的习俗。“舞龙”包含“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原有“祈年”之意。
吃元宵
“今夕知何夕?团圆事事同。汤官寻旧味,灶婢诧新功。星灿乌云裹,珠浮浊水中。岁时编杂咏,附此说家风。”
——宋·周必大《元宵煮浮圆子诗》
“元宵”作为食品,在我国由来已久。
“吃元宵”的信史始于宋代,彼时民间流行一种正月十五吃的新奇食品,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黄桂、核桃仁、果仁、枣泥等为馅,用糯米粉包成圆形,可荤可素,风味各异。起初,人们把这种食物叫“浮圆子”,后来又叫“汤团”或“汤圆”,这些名称“团圆”字音相近,取团圆之意,象征全家人团团圆圆,和睦幸福,人们以此寄托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愿望。
麓小学子也在用自己的方式欢度我们的节日,浸润传统文化。一个个喜庆的灯笼映照着小鹿们未来的学习生活红红火火、圆圆满满。
小鹿们从家里带来了自己亲手制作的五花八门的灯笼,悬挂在学校灯笼墙上,一起装扮美丽校园,红红火火的元宵气氛,目不暇接的吉祥图案,是每个麓小人的功劳,提升了“在麓小,我很重要”的主人翁精神,和节日的参与感、仪式感。


一盏盏充满创意的花灯
一个个俏皮可爱的汤圆
小鹿们用自己的方式
祝大家元宵节快乐!
部分文字来源|综合自光明日报、首都教育、现代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