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校区

国旗下分享第九期——1964年第一颗原子弹爆炸

来源:原创   人气:18442   时间:2021-05-25

    今年,是我们伟大的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日前,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在北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出席会议并强调,全党同志要做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以昂扬姿态奋力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以优异成绩迎接建党一百周年。

    在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之际,长沙高新区麓谷小学校联体特推出“学党史 强信念 跟党走”系列国旗下分享,生动展现先辈先烈们动人心魄的革命故事,见证中国共产党人“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追寻“从哪里来”的精神密码、“走向何方”的精神路标。

    麓谷小学老师邹沛霞为大家分享《1964年第一颗原子弹爆炸》的故事。

△ 麓谷小学党员教师邹沛霞。



亲爱的老师们、同学们:

    早上好!我是92中队的辅导员,党员教师邹沛霞老师,上周胡老师给大家介绍了1949年伟大的新中国成立了!多么振奋人心呀!20世纪50年代,面对帝国主义的核威胁、核讹诈这样严峻的国际形势,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审时度势,高瞻远瞩,果断决定研制原子弹、导弹、人造地球卫星。不少当初怀着“科学救国”梦想远渡重洋、学有所成的科学家闻之振奋,毅然冲破重重阻挠、克服种种困难,放弃国外优厚条件,义无反顾地回到祖国,投身经济、文化和国防等方面的建设。“回国不需要理由,不回国才需要理由”成为时代最强音。

    为了回国,钱学森隐忍负重5年,历尽波折,最终于1955年踏上回国的旅途。他曾满怀深情地说:“科学没有国界,可是,科学家有祖国。”钱学森的归来让中国“两弹一星”研究进程显著提速。

△ 钱学森。


    “两弹一星”事业是辉煌的,又是神秘的。它的神秘,需要用无私的精神支撑,用奉献的精神坚守。主持研制第一颗原子弹的邓稼先比钱学森早回国5年。他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9天后,便谢绝了老师和同学的挽留,毅然决定回国。在北京外事部门召开的招待会上,有人问他从国外带了什么回来。他回答说:“带了几双眼下中国还不能生产的尼龙袜子送给父亲,还带了一脑袋关于原子核的知识。”接受原子弹研制任务时,妻子问他“去哪”“做什么”“去多久”?因保密要求,他连续回答了三个“不能说”。此后他隐姓埋名,在试验场度过了整整8年。1964年10月中国成功爆炸第一颗原子弹时,他率领研究人员迅速进入爆炸现场采样,终因核放射性影响身患癌症,临终时留下的最后一句话是“死而无憾”。


△ 邓稼先。

    有着奇女子之称的王承书,1956年与同为物理学家的丈夫张文裕一起历尽艰难回国。面对百废待兴的新中国,她暗下决心:从零开始,我要以十倍的精力,百倍的热情拼命工作!当这位在空气动力学研究方面卓有建树的科学家被问到能否重新开辟热核聚变这一陌生领域、能否转行从事高浓缩铀研制工作、能否为国家的核事业隐姓埋名一辈子时,她的回答是三声不假思索的“我愿意!”从此,她告别丈夫与孩子,年过半百多次改行,一次次从零开始,用一生来践行“我愿意”的誓言。

    “两弹一星”事业的背后,有无数个这样热爱祖国的科学家在无私付出、默默奉献。他们淡泊名利、潜心研究,甘当无名英雄,在茫茫无际的戈壁荒原、在人烟稀少的深山峡谷,不计报酬、不辞辛劳,奉献自己的青春与生命。当然,除了这些著名科学家以外,还有成千上万与他们共同奋斗、攻坚克难的普通建设者,怀着舍家为国的共同心愿,把热血和汗水洒在茫茫戈壁上,洒在新中国国防事业的发展道路上。

    凭着这股干劲、这股精神、这种热情,1964年10月16日15时,“东方巨响”震惊了世界,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成为继美、苏、英、法之后世界上又一个自行研制原子弹并成功实施核爆炸的国家。向世界庄严宣告:中国人民依靠自己的力量,掌握了原子弹技术,打破了超级大国的核垄断,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中国政府郑重宣布,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中国都不会首先使用核武器。

    时至今日,50多年过去了,“两弹一星”精神也穿越时空,激励鼓舞着我们不断朝着科技强国和航天强国的目标前进。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让我们乘着盛年之时,志高气锐,厚积薄发以大效于世!让我们携手同心,脚踏实地,在勤奋、严谨、民主、开拓中奋进!
分享到: